回想去年的中秋,是在台大病房和媽媽一起度過,月餅就是2個蛋黃酥就解決了,
猶記得台大外頭還下著滂沱大雨....
這更堅定了我把身體健康放在人生的第一順位上
爸媽都辛苦了! 今年中秋一同在新竹過吧!
簡單的柚子,和簡單的月餅,不用燒烤,無需大魚大肉
和家人在一起就夠了!
本網誌設立的目的在於提供MS多發性硬化症的相關醫療資訊,並且以一過來人的身分分享自己發病過程和對抗這個罕見疾病的經驗和心路歷程. 希望我的個人經驗能夠讓同樣遭受這種疾病的人獲得身體上或者是心理上的幫助,而這將是我最大的快樂!! 我更希望這種病不要發生在正常的人身上,希望能夠藉由我的網誌來換醒更多人對於健康的重視!!
作為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此前慎言政治,公眾支持率頗高。一些分析師指出,她如今涉入醫改這項議題,正可彌補奧巴馬醫改宣傳中人情味不足的缺陷。
現身說法
米歇爾18日參加白宮一場醫改主題活動,開始公開幫助丈夫推行醫療改革計劃。 她在長約23分鐘演講中以自身感受為例,強調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必要性。
米歇爾說,女兒薩莎4個月大時出現腦膜炎症狀。“當時醫生告訴我們,她可能患腦膜炎,我們嚇壞了,”她說,雖然問題後來得以解決,“每次在我們談到醫療保險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生命中的那一刻,我想,如果沒有保險,我們該怎麼辦?”
“我父親自20多歲就患多發性硬化症,”米歇爾說,“他雖然日益衰弱,但依然每天去上班。我不由想到,如果我父親沒有保險,我們這個芝加哥南部(不太富裕的)家庭該怎麼辦?”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薩莉·奎因評論米歇爾這次演講:“她把這項(醫改)議題帶入個人化和人性化一面……這至關重要。”
美國總統家族中也有多發性硬化症的存在.
美國的醫療改革計劃(因為多發性硬化症而催生)
輕鬆小品: 比生小孩還痛的痛之健康真得很重要
「罕病老爸不落跑」聚會的發起人巫錦輝,一對兒女巫以欣、巫以諾是罕見疾病尼曼匹克症C型(Niemann-Pick disease) 患者,全台灣只有四個病患,巫家就占二分之一。
這是一種脂質代謝異常的遺傳疾病,神經系統病變是C型病人最主要的問題,包括協調性、平衡感差,肢體張力過強;說話緩慢且模糊;眼球無法垂直運動;智力逐漸退化;發育遲緩等;最後會因為肌肉僵硬而導致病患長期臥床,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屋簷下 孩子就是天
和所有的病家一樣,生病的孩子讓罕病老爸的生活驟然變色,人生計畫走調。巫爸爸說,他只是個平凡父親,原本單純期待著孩子平安長大,或像一般家庭一 樣,寒暑假可以帶兒女出國,中年可以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老來可含飴弄孫。但如今,這麼微小的願望都變得好難,他只能眼看一雙兒女不斷受苦,生命一天天消失。
巫爸爸一向對外只談孩子,鮮少提起自己的苦楚。因受「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傳統影響,爸爸們不像媽媽們,無法拿起電話邊哭邊說兩小時,宣洩壓力。但其實「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別人多看一眼的眼光,該如何面對,沒有人教過我們……。」
常常,他下班回家後就要進入備戰狀態。躺在房間的孩子,嗚咽一聲,他立即衝進房間幫忙擦口水,從沒能在椅子上坐超過10分鐘;洗澡、上網時,耳朵永遠是豎著的,聽聽在隔壁房間的孩子有沒有聲響。
縱白髮 守變調的家
面對這一切,巫爸爸深吸一口氣,忍著淚水說:「我真的很想落跑!」他一點都不難想像,為何有些老爸個性會越來越怪異、喝酒、打人,最後乾脆不回家,成為落跑老爸。
有的罕病老爸即使沒落跑,40歲不到,滿頭青絲卻已半白;還有的老爸,只能獨自開車在無人的路上,號啕大哭。而他自己更曾經幾乎成為憂鬱症患者,花了兩年才走出來。
他坦言,孩子生病後,就算太太說句好話,他也覺得極盡諷刺,夫妻關係降至冰點,已經走在離婚的邊緣。「但我還想要這個家啊!」為家庭,他們找上心理諮商,花了半年的時間,挽救婚姻、家庭。
放下所有的埋怨和不甘心,巫爸爸重新學習。他說,如今他和太太已被訓練成可以單獨作戰的勇士,太太可以一人開車從台北直驅高雄,他可以為青春期的女兒更換衛生棉,「我們什麼都要會,對方才能有稍稍喘息的空間。」
生活事 點滴都備戰
晚上,巫爸爸拎著便當回家,巫媽媽若已經累癱在床上,巫爸爸不會把她叫醒起來吃飯,只會默默的將便當放在桌上,自動接手以欣、以諾的照顧工作,等夜 裡巫媽媽充好電,兩人再換班照顧孩子。以欣的狀況很多,下班後的巫爸爸幾乎沒能闔上眼。累到幾乎要崩潰的他總念頭一轉:「這也不是以欣願意的,她生病已經 夠辛苦了…」於是,他還是撐起眼皮,照料孩子的點點滴滴。
很多人到巫家,都驚訝於他們家的整齊與規律,「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要一次擺對位置,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花在找東西上面。」孩子便溺在褲子上,要能立即找到換洗的內衣褲。照顧孩子讓家裡像個壓力鍋,一個找不到東西的小火星,就可能馬上引爆。
巫爸爸說,常常回家之後,交代太太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車子停放的位置,夜裡只要孩子一有狀況,彼此都要能知道車子的停放位置,可以火速趕到醫院治療。
不信命 就相信承擔
很多人試圖安慰老爸「這都是命」、「孩子是來討債的」。但不當的安慰,讓巫爸爸有種被二次傷害的怨氣,「不,這是基因的問題。」他已坦然接受,這是微乎其微的機會,基因出了差錯,跟前世今生沒有關係,跟風水、八字、祖墳都沒有關係。孩子不是來討債,「他們只是我的心肝寶貝!」
罕病家爸爸有多苦?巫爸爸說,他記得曾經獲頒一項針對身心障礙家庭的大愛獎,那次獲獎的10個家庭中,有七個是單親媽媽,另一個家庭的父親已有精神異常,僅兩個家庭「正常」。(媽媽真的很偉大!!)
「我們已經跌倒過了,我們不要別人再跌倒!」於是,罕病老爸們組成「罕病不落跑老爸」聚會,每個月舉辦一次,老爸們交換如何幫孩子洗澡、抽痰經驗,甚至連衛生紙哪裡買最便宜、哪個醫師看診最細心、保險理賠怎麼申請都成了談話素材。
互打氣 鐵漢一條心
情感的支持,更是這群鐵漢最需要的。男人之間,不輕易淚眼相對,但他們用男人的方式相挺,大家一起唱唱歌、喝喝小酒,吐吐苦水,給彼此加油打氣,日子再苦,也要用微笑伴著淚水去承擔。
目前已經有八個老爸加入罕病老爸的聚會。巫爸爸說,第一次聚會時,老爸們難免羞赧,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從自己的小朋友罹患什麼疾病開始自我介紹,同病相憐的經驗分享,讓他們很快的打開心防,建立出革命情感。
別人有40年的時間可以與他們的孩子相處,罕病老爸們也許只有10年、20年,但他們堅持永遠不落跑,他們說:「我們的罕病兒女,就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美好。」
美人晚點名~幸福的肩膀 不落跑老爸俱樂部
9月20日(日) 14:00~15:00
◎播出頻道 / 節目 年代MUCH台(38台) / 美人晚點名
不落跑老爸,加油!!
網路讀書會第二本: 人體復原手冊-1
留言的方法
苦中作樂~
作者 : Regina Brett, 90歲, 來自俄亥俄州, 克里夫蘭, Plain Dealer城
"為了慶祝變得更老了, 我曾經寫下人生教我的45個功課. 這是我寫過最叫座的專欄."
我這把老骨頭8月就要90歲了, 所以, 再一次,在這裡呈現這一個專欄。
我讀過後把內容做了一些修飾,和歸納. 呈現給大家 40個過好人生的想法和態度~1. 人生是不公平, 但還是好得很.
2. 懷疑的時候, 為未來踏出一小步.
3. 人生太短, 短到來不及浪費時間去恨任何一個人.
4. 生病的時候, 你的工作不會照顧妳. 你的朋友和父母會. 保持聯絡.
5. 每一個月付清你的信用卡.
6. 你不需要每一次都吵贏. 同意你不同意的.
7. 找人一起哭. 它比獨自啜泣更加療癒
8. 對上天生氣沒有關係. 祂受得了.
9. 退休存款從你的第一張薪水條開始.
10. 和你的過去和解, 所以它不會搞砸你的當下
11.. 讓你的孩子看到你哭沒有關係
12. 別拿別人的人生和自己做比較. 因為你根本不清楚他們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13. 如果一段親密關係要偷偷摸摸, 你根本不應該涉入.
14. 一眨眼的功夫什麼都會變. 但是別擔心: 上天從來不眨眼.
15. 深吸一口氣. 它會安定你的腦和心靈.
16. 沒用, 不美, 或不喜悅的東西都丟掉.
17. 沒讓你死的,真的會讓你更堅強.
18. 重拾快樂童年永不嫌晚. 但這第二次只能靠你不靠人.
19. 當關乎追求你生命的所愛, 不要把不要當答案
20. 點蠟燭, 用好的床單, 穿上炫麗的內衣. 不要特殊場合才用. 今天就是特別的一天.
21. 準備要周全, 然後隨遇而安.
22. 現在就離經叛道. 不要一把年紀了才開始穿上紫色
23. 最重要的性器官是腦袋.
24. 除了你, 沒有人在主宰你的快樂.除非你和自己過不去
25. 把所謂的不幸用這一句話把它表框起來 "五年後, 這還重要嗎?"
26. 永遠選擇生活作為第一優先
27. 別人怎麼看你不干你的事..
28. 時間會治療一切,但是你所需要的就是給你自己時間.
29 無論情況多好或多壞, 它都會變的
30. 不要那麼認真的看待自己. 沒有人會這樣看待你的.
31. 相信奇蹟
32. 不要懷疑人生.. 現在就呈現和做最大的發揮
33. 變老了打敗另一種選項 - 死得早.
34. 你的孩子只有一個童年
35. 最後真正最重要的是你愛過
36. 盡量找時間出門. 奇蹟在四處等著.
37. 如果我們都把我們的問題都丟成一堆, 然後看看其他人的, 我們會把我們的撿回來
38. 忌妒浪費時間. 你已經擁有你所需要的了
39. 不管你感覺如何, 起來, 穿好和呈現
40. 人生不會打上蝴蝶結, 但它仍然是一份禮物
人生教我的40個功課
研究員已經辨識出可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的2個目標基因
ROCHESTER, Minn., Sept. 11 /PRNewswire-USNewswire/ -- A Mayo Clinic study has
found that two genes in mice were associated with goo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in multiple sclerosis (MS). These findings give researchers new hope
for developing more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patients with MS and for
predicting MS patients' outcomes. This study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Committee for 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 Multiple Sclerosis in
Dusseldorf, Germany, on Sept. 11, 2009.
(Logo: http://www.newscom.com/cgi-bin/prnh/20090105/MAYOLOGO)
"Most MS genetic studies have looked at disease susceptibility -- or why some
people get MS and others do not," says Allan Bieber, Ph.D., a Mayo Clinic
neuroscientist and author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asked, among those who
have MS, why do some do well with the disease while others do poorly, and what
might be th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this difference in outcome."
Mayo Clinic provides care for nearly 2,500 patients with MS each year. MS is a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brain, spinal cord and
nerves. MS is called a demyelinating disease because it results from damage to
myelin, the insulating covering of nerves. It occurs most commonly in those
between the ages of 20 and 40, and is the most frequent neurological disorder
in young adult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pproximately 330,000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S. Symptoms include loss of muscle coordination,
strength, vision, balance and cognition.
Dr. Bieber and a team of Mayo Clinic researchers used two different strains of
mice with a chronic, progressive MS-like disease. One strain progressed to
paralysis and death. The other underwent the initial damage induction phase of
the disease and then spontaneously repaired the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retained most neurologic function. Using the powerful genetic
mapping technique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mice, the team mapped two strong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good disease outcome.
"It's possible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genes may provide the first
important clue as to why some patients with MS do well, while others do not,"
says Dr. Bieber. "The genetic data indicates that goo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results from stimulation of one genetic pathway and inhibition of
another genetic pathway. While we're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is
research, it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useful therapies that
stimulate or inhibit these genetic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MS."
According to Dr. Bieber,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a small
number of strong genetic determinants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following demyelinating disease, rather than a larger number of weak
determinants.
"If that's true, it may be possible to map the most important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MS and define a
reparative genotype that could predict patients' outcomes," says Moses
Rodriguez, M.D., a Mayo Clinic neurologist and director of Mayo Clinic's
Center for Multiple Sclerosi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myelinating
Diseases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Such a diagnostic tool would be a great
benefit to patients with M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Also on the Mayo Clinic research team was Kanitta Suwansrinon, M.D.
About Mayo Clinic
Mayo Clinic is the first and largest integrated, not-for-profit group practice
in the world. Doctors from every medical specialty work together to care for
patients, joined by common systems and a philosophy of "the needs of the
patient come first." More than 3,300 physicians,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nd 46,000 allied health staff work at Mayo Clinic, which has sites in
Rochester, Minn; Jacksonville, Fla; and Scottsdale/Phoenix, Ariz.
Collectively, the three locations treat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people each
year. To obtain the latest news releases from Mayo Clinic, go to
www.mayoclinic.org/news. For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visit
www.mayo.edu. MayoClinic.com (www.mayoclinic.com) is available as a resource
for your health stories.
This news release was issued on behalf of Newswise(TM).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newswise.com.
SOURCE Mayo Clinic
Elizabeth Rice of Mayo Clinic, +1-507-284-5005(Days),
+1-507-284-2511(Evenings), newsbureau@mayo.edu
看來, 又向治癒的目標進了一步.
研究員已經辨識出可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的2個目標基因
馬來西亞的病友莊雪菁
網路讀書會第一本: 窮的有品味-4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未來20年,憂鬱症將成人類健康最大威脅。目前全球心理疾病患者約有4億多名,大部分位在心理醫療照護支出預算不到2%的發展中國家,且窮人比富人比例高,勢必成為國內社會、經濟的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健康部門的薩撒納博士接受BBC新聞採訪時表示,至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影響健康的最大主因。民眾罹患憂鬱症,有可能因此衍生其他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薩撒納博士表示,憂鬱症是「靜默的流行病」,和愛滋病、癌症等廣泛程度不相上下。
此外,他也提醒,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醫療預算都較低,民眾即使罹患心理疾病,也缺乏醫療資源。相較之下,窮國中罹患憂鬱症的人比富國多;同一國內,窮人罹患機率又比富人高。
未來心理疾病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因,民眾對於治療心理疾病的心態也應更為開放,不需畏懼醫師的諮商協助。
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現於希臘雅典舉辦的「全球心理健康高峰會」。
評論:
又是壓力惹的禍
值得思考的問題
身邊的朋友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