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讀書會之三 : 賣命工作的誘惑-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4
賺更多錢 續~
這是有道理的。隨著所得差距拉大,高收入者可以賺到的錢比以前多出很多,所以減少工作的代價是巨大的金錢損失。假設有一份工作的收入是原來的兩倍,但每週 得減少兩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如果你推掉這份工作,等於因這兩晚家庭時間而犧牲一大筆錢。即使你家不急需用錢,這筆錢仍可以讓你們過得更舒服、更有安全感。從損失的金錢來講,這兩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比以前更「貴」了。
由此可知,價值觀已經徹底的物質化了, 也被扭曲了,一旦到手的絕對捨不得放棄....
大約一年前,我兒子參加一項大型跨州賽跑。我下定決心不能錯過,畢竟我是為了多陪孩子才離開華盛頓的職位,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看這次比賽。然後我接到一通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到另一個城市去參與一個案子。非常不巧的是,這個案子竟然和賽跑在同一天早上開始,一天都不能延。如果我一開始沒有加入,以後就不用加 入了。這個案子的酬勞高得少見。我在接到電話以前還滿心期待要去看比賽,現在卻陷入困局。我無法魚與熊掌兼得。最後我決定回絕這個案子去看比賽。我很高興 能做出這種選擇,但我也希望自己真的沒有一絲悔意。那個星期六,我心裡一直在想這場比賽有多「貴」。在接到電話以前,看比賽的代價原本是零,現在則是一大筆錢。
如果是你,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 是陪小孩? 還是接下那一份現在不接以後就不用接的高酬勞案子?
我的選擇已經夠難了。要是錢更多呢?這就是高收入者碰到的難題。比方說,有一個家庭想減少工作時間—先生想換個可以多陪陪小孩的工作,太太想改做兼職好參加社區服務,這會使家庭總收入從全國最高五%的階層降到最高二○%的階層。二十年前的所得差距還沒有那麼大,這種決定會讓家庭收入減少二九%。這已經是很 大的犧牲,但和今天減少四四%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唃一個願意減少收入二九%的家庭不見得願意減少收入四四%,他們會認為這種犧牲不值得。
再次說明了價值觀的物質化了, 被扭曲,一旦到手的絕對捨不得放棄...
作者在序言中提過,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曾在大蕭條時期預測,到了2030年,英國人會比以前更富有,工作時間會大幅減少。他只講對前面一半,後面一半則是錯的。
這不表示我們不能讓生活更簡單。我就認識很多自願簡化生活但過得很開心的人。我自己也曾逃離華盛頓每天十五小時的工作,改待在波士頓每天工作九小時,而且甘之如飴。本書的目的不是教人該怎麼做,只是要說明為什麼在當前的經濟結構下很多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自願簡化生活的人只是少數。我看過好多份近幾年的民意調查,大多數美國人都表示願意為了收入而努力工作。過去的調查結果則非如此,這似乎表示美國人的偏好 改變了。研究者看到美國家庭現在的工作時間,再和過去相比,可能會認為這只有用偏好改變才能解釋。但是美國人的言行要看他們的處境而定。只要未來的收入更不穩定、競爭更激烈、所得差距更大,美國人就會更賣命工作。但如果工作結構和報酬結構不同,他們就可能會「想」減少工作時間。
美國人工作更賣命不是因為他們打從心底「想」這麼做,而是因為直接面對多變的市場。我們可能爬到高峰,也可能跌到谷底。我們不知道可以爬得多高、跌得多 低,也沒辦法預測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機會。我們只知道要盡全力抓住所有的機會。歐洲人、亞洲人和世界各地的人都逐漸成為同一體系的一份子,到時候他們可能也 「想」更賣命工作。
當亞洲人的競爭力(工作時間)超越歐美的時候, 歐美人也會被逼迫不得不增加工作時間,然後又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一般民調沒辦法問以下這些更深入的問題,因為它們太難回答,而答案又太難理解:我們真的想要這樣的生活和工作嗎?我們願意為繁榮付出多高的代價?
最後一句話是值得我們現在人要好好深思的! 人類為了繁榮而傷害了自己~ 到底要多繁榮人類才會滿足呢? 我想答案應該是: 大部分的人類永遠不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